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夏季做这项运动,警惕身体发出的5个“危险信号”!

发表时间:2025-09-04 11:24 信息来源: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字体:

  一、夏季户外跑步:需警惕身体发出的5个危险信号

  1.“冷却系统”崩溃:皮肤滚烫却无汗

  夏季户外跑步时,外界环境温度高且通常伴随较大湿度,人体如同置身于“热蒸笼”中。跑步中肌肉持续收缩会大量产热,而高温使辐射、对流散热受阻,高湿又让汗液难以蒸发,散热效率大降。产热多、散热难,热量在体内不断积聚,进而导致身体核心温度过高。

  当身体核心温度过高,出汗这个“冷却系统”可能会崩溃,此时皮肤摸起来烫手,像煮熟的鸡蛋一样,警惕这是热射病的“死亡信号”。此时应停止跑步,求助身边的人帮助迅速降温并就医。

  2.“发动机”超负荷:心跳乱套了

  夏季户外温度常超过35℃,跑步时肌肉产热激增,出汗量进一步加大(每小时可能流失1~2升汗液,相当于2~4瓶矿泉水)。

  大量出汗会导致血液中的水分减少,血浆浓度升高,血液变得黏稠,像糖浆一样流动不畅,心脏泵血的效率会大幅下降。

  这时会感觉心跳特别快、特别乱,或者眼前突然发黑、发晕,甚至站不稳。出现这种情况应停止跑步,到阴凉处休息并科学补充水分。

  3.“零件”失控:肌肉疼痛、抽筋

  在高温环境下运动时,人体通过出汗进行体温调节,但这一过程会导致大量电解质随汗液流失,从而引发肌肉强直性痉挛。

  若出现肌肉剧烈疼痛或持续性痉挛,应停下来慢慢拉伸、按摩,并补充电解质饮料。

   4.大脑“宕机”:头晕、恶心

  高温下,人体通过扩张体表血管增加血流量,以加速热量散发。此时,大量血液流向体表,导致脑部血液供应相对减少。脑组织对氧气和葡萄糖需求极高,血液供应减少会直接引发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短暂性黑矇或晕厥。

  如果感觉走路不稳、摇摇晃晃像喝醉了,说明身体已经接近热衰竭的极限,必须停止运动,到阴凉处休息、降温、补水。

   5.能量“告罄”:疲惫、力不从心

  跑步本身会产生大量热量(每小时约600~1000千卡),高温环境下,身体需额外消耗能量来加速散热,导致总能量消耗增加10%~15%。

  因此,同样的速度和距离,在高温环境下运动,会感觉异常吃力、力不从心,比平时累得多。这种情况也意味着散热消耗的能量已经接近了极限,身体这个“高压锅”快撑不住了。此时千万不要硬撑,该减速减速,该缩短距离就缩短。

  二、夏季进行户外跑步:这5个误区要避开

  ①不做好防晒

  不防晒不仅会灼伤皮肤,更会加速脱水、升高体温,增加中暑的风险,长期可致皮肤老化甚至皮肤癌。

  正确做法:

  穿:选择浅色、宽松、速干的运动服,戴宽檐帽或遮阳帽。

  涂:跑前15~30分钟,暴露皮肤均匀涂抹防嗮。另外,应避开11:00~16:00高温时段,优选清晨或日落后的时间运动。

  ②不注意补水

  大量出汗后极易脱水,严重时会造成电解质失调,直接威胁健康

  正确做法:跑前2小时喝300~500ml、跑中每15~20分钟少量补水、跑后也要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③不控制强度和距离

  夏季高温,身体散热困难,若进行超长距离或高强度的跑步训练,会给身体带来巨大负担,容易导致中暑、脱水、疲劳性损伤等问题。

  正确做法:建议降低配速,缩短距离,倾听“身体的声音”,不强求、不硬扛。

  ④立即冲凉洗澡

  跑步后身体表面的毛细血管处于扩张状态,突然受到冷水刺激,会使血管收缩过快,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还可能引发感冒、头痛等不适症状。

  正确做法:建议跑步后先在荫凉处休息15~20分钟,待身体稍微冷却后再用温水洗澡。

  ⑤立即吹空调或风扇

  跑步后身体出汗较多,毛孔处于张开状态,此时吹空调或风扇,冷风会直接进入毛孔,导致身体受凉,引起感冒、头痛、肌肉酸痛等不适症状。

  正确做法:建议跑步后先在荫凉处休息,待汗液自然风干后再进入空调房或使用风扇。

  跑步是为了健康和快乐,炎炎夏日,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读懂身体的信号,科学调整训练计划和强度,才能更长久、更安心地享受奔跑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