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歌墟节是中国壮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三,连山壮族群众便会聚在一起庆祝。这一节日从唐宋时期开始,盛行于明清时期。春季农忙刚过,壮族人民便会休息几天,以求丰年,休闲与祈求的方式就是对山歌,有些地方的主人和客人在山坡上你唱我和,甚至会持续对歌3天3夜。身着民族盛装的壮族同胞欢歌载舞,以歌声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舞蹈感恩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关怀。
每逢“歌墟”,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都会聚集在歌墟点,寻找意中人,若姑娘满意小伙子的歌才、人品,便会将绣球赠予小伙子。歌墟中还有一种男女青年的交际习俗—碰彩蛋。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作为传情之物,小伙子手握彩蛋去碰姑娘的彩蛋,姑娘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若不愿意便会把蛋握住不让碰。
在这传统的节日里,除了有彩蛋外,有些壮族地区会利用相应的植物染料将糯米浸泡染成红的、黄的、蓝的、绿的、紫的,然后把不同颜色的糯米捧进蒸锅里,用柴火蒸煮出五颜六色花米饭。五颜六色的花米饭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在世代相传中,制作花米饭也逐渐成了壮家人神圣而虔诚的信仰,他们用花米饭寓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的仪式感一览无余。
可是对于用在食物上的着色剂——食用色素,你又了解多少呢?下面县食品药品安全与高质量发展办公室带你了解食用色素:
三字经说: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不同食物都有一定的颜色特征,食物的颜色和色泽不仅体现其新鲜程度,还影响食用者的心理,是食物的重要品质指标。在食物的加工制作及储存过程中,内源天然色素会发生转化分解,导致食物颜色变化,使食物品质达不到消费者的期望,甚至引起误判。
一、食用色素,历史久远在我国,红曲已有1000多年的生产和使用历史,从红曲中提取的红曲红色素,就是一种天然食用色素;民间自制腊肉时使用的亚硝酸钠,使用历史可追溯到距今800多年的南宋时期,已成为现代肉制品加工中重要的护色剂。在国外,埃及出土的公元前1500多年的墓碑上也有人工着色糖果的记录。
二、食用色素种类丰富食用色素又称着色剂,是赋予和改善食品色泽的物质,属于食品添加剂。同色类的不同着色剂,其着色能力、色调、稳定性有差异,与其他色类着色剂的调色效果也不同,所以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同色类着色剂也要有多种。目前,世界上常用的食用着色剂有60余种,按其来源和性质可分为食用天然着色剂和食用合成着色剂两大类。(一)食用天然着色剂主要来自天然色素,按其来源不同主要分三种:植物色素如辣椒红、姜黄、天然胡萝卜素等,动物色素如紫胶红、胭脂虫红等,微生物类如红曲红等。(二)食用合成着色剂按其化学结构分为两种:偶氮色素类如苋菜红、胭脂红、日落黄、柠檬黄等,非偶氮色素类如赤藓红、亮蓝等。
三、国家有管理,食用可放心 无论食用天然着色剂还是食用合成着色剂,国家对其安全性都要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只有通过风险评估、获得批准才可以作为食用着色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明确规定了允许使用食用着色剂的使用范围及使用限量或残留量。国家有关部门还对食用着色剂的生产和使用实施监管。因此,只要按照国家规定使用就是安全的。
食品安全连万家,齐抓共管你我他。如发现违法违规经营食品行为,请及时拨打投诉举报电话“12345”、“12315”。
素材来源:摘编自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编写的《如何吃得更安全——食品安全消费提示(2018-2019年)》、中国地情网李凯编辑的《连山“三月三”壮族歌墟节》
素材整理: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食品药品安全与高质量发展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