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主动公开 > 部门文件

关于印发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山府办发〔2013〕65号

各镇人民政府,县府直属有关单位: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反映。

  

      二〇一三年八月六日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实施方案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工作部署,加快我县县城和中心镇建设,进一步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市扩容提质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根据《关于印发2013年市政府重点工作督办方案的通知》(清府办函201366号)的要求,结合《中共清远市委 清远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意见》(清发201219)和《清远市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指导意见》(清建2013147号)的精神,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加快实施清远市“桥头堡”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断完善县城和中心镇基础配套设施,落实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和承载力,切实增强群众幸福感。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以县城作为带动县域发展龙头,推进我县县城的建设,促进北部中心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着重突出县城建设的生态优势和民族特色,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大力发展小三江中心镇特色产业,加快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提升城镇吸引力,引导农村人口转移,努力扩大城镇人口规模,提高人口集聚水平。

(二)阶段目标。根据《清远市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我县县城城镇化率2013年要达到38%2014年要达到39%2015年要达到40%

三、工作任务

(一)科学编制规划,提升吸引力。

1.突出规划特色理念。突出生态宜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注重自然生态与城镇建设的有机结合。突出城镇个性,注重挖掘文化历史资源,塑造具有浓郁粤北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城镇形象。(由县规划市政局牵头)

2.提升规划编制质量。落实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配合、群众参与、分级审批的规划编制机制,继续完善我县城乡规划委员会各项制度,发挥规委会的作用。转变规划编制思路,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经济、社会人文、资源、环境等规划指标体系。(由县规划市政局牵头)

3.做好规划的评估修编工作。县城及小三江镇要在2013年完成总体规划的评估工作,对不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的规划,要按照法定程序组织修改。对不符合新订技术标准的规范性、政策性文件,要及时进行修订、完善或废止。县城要在2013完成总体规划修改工作,小三江镇总体规划修改要在2014年完成。(由县规划市政局牵头)

(二)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壮大县域经济。

4.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生态敏感性和综合发展潜力,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县城及小三江镇要以生态工业为主要载体,加快农林副产品加工、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业等开发。(由县经信局牵头)

5.积极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尽快形成以蔬菜加工、畜禽加工、果品加工和粮油加工为主体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体系。(由县科技和农业局牵头)

6.将城镇建设与景区开发有机结合,加快重点旅游景区和旅游基地的建设,继续加快大旭山景区、小三江温泉项目的建设,充分利用独有的生态自然资源,策划温泉度假、休闲养生、瑶壮民族风情体验等主题的旅游项目。(由县旅游局牵头)

(三)提升县城及中心镇人口集聚能力。

7.深化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结合县情,制定和完善户籍改革办法,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在城镇生活和工作的农业人口,准许其本人及直系亲属落户。同时借鉴制订实施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政策,加快外来务工人员落户融入城镇。推进实施“村改居”政策,“村改居”后的社区居民纳入城镇居民统一管理。(由公安局牵头)

8.通过引领“双转移”工作向纵深推进,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和商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向城镇延伸,繁荣集镇经济,为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创造条件。(由县经信局牵头)

(四)提升县城及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9.推进县城、小三江镇交通设施建设,加快“二广”高速建设步伐,完善国省道干线公路与高速公路的无缝对接。完善县城、小三江镇内路网骨架,加强城镇间路网的对接。在完善县城主干道系统建设的同时,加快城镇、村庄次干路、支路网络建设。(由县交通运输局牵头)

10.结合县城、中心镇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做好城镇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和河堤的绿化、美化改造。加快县城重点供水工程和备用水源建设,大力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厂及截污管网的建设、改造工程。加快启动和落实备用水源项目。(由县水务局牵头)

11.统筹协调县城工程管线的规划建设,实施地下管线综合管沟建设示范工程,保障各类管线安全畅通运行。(由县规划市政局牵头)

12.统筹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建立起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清运体系,重点推进垃圾中转站和乡村垃圾收集点的建设,加快县城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建设,对非正规的生活垃圾堆放点和不达标的生活垃圾处理场进行存量治理,重视填埋场垃圾渗沥液处理,消除二次污染安全隐患。并建立长效保洁机制。(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

13.以区域绿道网为载体,统筹协调推进集环保、运动、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绿道网建设,重点推进县城建成区内绿道建设。(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

14.开展城镇绿化提升工作,以创建广东省园林县城、城镇为目标,推进城镇景观林带和城镇道路绿化、小区绿化、公园等建设。(由县规划市政局牵头)

(五)完善公共服务功能。

15.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抓紧落实公共交通设施规划优先、用地优先、设施建设优先、使用路权优先和公共财政转移支付优先。建设覆盖县城和中心镇的公交网络。(由县交通运输局牵头)

16.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多渠道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保障房分配管理制度。(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

17.以创建省教育强县为抓手,优化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健全就学保障和扶困助学机制,保障困难家庭子女、残疾儿童和少年、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由县教育局牵头)

18.着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卫生院改造和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加大医疗投入,创造条件引入高层次医疗资源和医务人才。(由县卫生局牵头)

19.根据《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宜居社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宜居社区的建设,为打造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功能完善、人民群众具有幸福感的宜居城镇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

(六)塑造县城及中心镇特色。

20.建设特色小镇。结合交通条件、自然条件等要素,打造极具地方风情和旅游风貌的特色小镇。(由县旅游局牵头)

21.落实宜居村镇及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工作。在建设宜居示范村镇的基础上,做好中国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点创建工作。结合自然生态特色和民族特色,重点打造以民族风情、生态旅游、田园风光等为主题的名镇和名村。(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

22.推动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在县城及小三江镇加大绿色低碳建设,加大宣传推广,使各行各业陆续加入到绿色低碳建筑中来,把县城及小三江镇率先建成我县的绿色低碳镇。(由县经信局牵头)

四、工作分工

(一)县、镇人民政府作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实施主体,要根据上述工作措施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于20137月底前落实牵头领导和责任单位。

(二)县直各部门及小三江镇政府要根据工作任务分解及各自实际,在820日前制定加快县城和小三江镇建设项目库及所需实施的各项工作计划,再由县政府统筹制定县加快县城和小三江镇建设工作细则。

(三)县直各部门要加强对中心镇的建设工作的指导:

1.县住建局负责加快中心镇建设的综合协调,并加强督导;负责住房保障、绿道网建设、农村清洁工程、宜居社区、宜居村镇、名镇、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的指导。

2.县规划市政局负责指导中心镇的规划编制、城镇地下管线、特色小镇建设;

3.县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产业平台打造的指导和政策倾斜,负责“双转移”工作中产业转移的指导;

4.县科技和农业局、县供销社负责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指导和帮扶;

5.县旅游局负责特色旅游业发展的指导;

6.县公安局负责城镇户籍改革的指导;

7.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劳动力转移的指导和帮扶;

8.县交通运输局、县公路局负责城镇交通道路建设的指导和技术、资金的支持;

9.县水务局负责中心镇水利工程、污水处理、备用水源建设的指导;

10.县林业局负责县城景区林带建设,并协同县规划市政局负责城镇绿化提升建设和中心镇开展创建广东省园林城镇的指导工作;

11.县教育局负责城镇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

12.县卫生局负责城镇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指导。

五、工作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县政府成立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以下人员组成:

  长:蒙家林(县委副书记、县长)

副组长:黄常雄(副县长)

  员:覃隆弟(县府办)、莫异荣(县发改局)、蒙桂花(县科农局)、张伟平(县财政局)、钱国召(县公安局)、陈学璋(县林业局)、黄天发(县住建局)、李全超(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陈剑雄(县教育局)、郑  阳(县卫生局)、董泽强(县经信局)、韦  鑫(县交通运输局)、易卫国(县公路局)、周树球(县水务局)、蒋振江(县旅游局)、谢善斌(县规划市政局)、吴远华(县供销社)。

(二)督查考核保障。结合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重点工作考核的要求,县政府将建立健全动态评估和通报机制,加强对重点工作和项目建设的专项督查,并公布督查结果,接受公众监督。

(三)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舆论引导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形成全社会合力推动的良好氛围。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