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近五年来财政预算运行
情况和今后五年财政工作计划的报告
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财政局局长 张伟平
各位代表: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县近五年来财政预算运行情况和今后五年财政工作计划,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近五年来财政预算运行情况
近五年来,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全县财税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全国、全省、全市财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每年县的经济工作会议和财政工作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紧紧围绕县人大会议通过的预算任务,不断加大征管征收力度,合理安排支出,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县级财力不断得到增强,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重大方针政策,执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推动连山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一)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1.财政总收入:2006年财政总收入22,897万元,到2010年45,981万元,年均增幅19%,2010年是2006年的2倍。预计2011年财政总收入将超50,000万元。
2.一般预算收入:2006年我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136万元,近五年我县一般预算收入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势态,到2010年完成10,080万元,年均增幅33.9 %,2010年是2006年的3.2倍,为构建幸福连山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预计2011年我县一般预算收入将达到12,102万元(按省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口径计算为11,679万元)。
(二)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大
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006年完成22,595 万元,2007年24,893万元,2008年28,047万元,2009年34,185万元,2010年45,306万元,年均增幅19%,2010年是2006年的2倍。预计2011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将超50,000万元。
(三)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财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按照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目标要求,先后实施了包括工资统发、部门预算、政府收支分类、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投资评审、非税收入管理以及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等卓有成效的改革,使预算体制、预算编制实现了规范化管理。资金缴拨实现了集中收付,收支管理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金财工程建设初见成效,财政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各位代表,回顾近五年来财政预算运行情况,虽然财政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财政运行总体平稳,较好的贯彻落实了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但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当前财政收入总量依然很小,财力还相当薄弱,可支配财力还难于满足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目标任务依然相当艰巨,需要全县上下的理解和支持。
二、今后五年财政工作计划
根据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的精神,今后五年,是我县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民族和谐、宜居宜游的幸福连山的关键五年。我县财政发展改革的工作思路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民族和谐、宜居宜游的幸福连山”这个核心,按照“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理财有规、用财有效” 和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理财理念,全力做好“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各项工作。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狠抓增收节支,科学安排财政资金,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财政管理,提高支出绩效,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的财政各项目标任务,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幸福连山作出积极的贡献。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综合考虑今后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条件,现提出以下我县财政预算收支的主要预期目标,提请大会审议。
今后五年,我县一般预算收入计划年均增长20%以上。
为确保今后五年的预算计划的圆满完成,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培育财源,全力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积极发挥财税政策的作用,将政策扶持与财源培植相结合,多领域培育税收增长点。二是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不断完善财政投入机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借力发展。通过银行融资、BT、BOT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加大财源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征管,全力抓好增收节支
认真分析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财税政策调整对我县税收的影响,深入了解重点税源企业运行情况,强化收入征管,做到应收尽收;按照省、市、县厉行节约的要求,大力压缩公务接待费、会议费、车辆购置费等支出;深入推进机关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机关,努力降低行政成本。
(三)进一步调优结构,全力保民生保稳定
一是优先保障教育投入。重点支持创建省教育强县、
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力度,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三是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重点支持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支持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就医条件。四是千方百计整合支农资金,重点做好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五是千方百计筹集扶贫资金,全力支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
(四)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监管,全力提升理财水平
一是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逐步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资金,加大经费保障力度。二是完善制度,创新管理,进一步做好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等各项财政改革工作。三是加强财政资金安全检查和预算单位财政督导工作,继续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全方位监管的财政监督制度体系,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有效。四是强化会计监督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会计监督和管理作用,规范会计从业行为,不断提高我县会计队伍的业务素质,增强会计从业人员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能力。
(五)进一步加强财政调研,全力提升应对财政体制改革的能力
积极应对各类财政体制改革,着力研究透彻县以下政权基本财力保证机制、生态激励型财政机制、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等财政体制改革,确保我县既得利益。
(六)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全力提升队伍素质
注重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和运用于财政工作始终,加强财政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积极开展创新干部能力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和业务本领,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工作效能,为各项政策落实和财政任务完成提供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
各位代表,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紧紧围绕既定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克难奋进,扎实工作,努力完成县人大通过的财政预算任务,为建设幸福连山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近五年以来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今后五年财政工作任务的报告》的名词解释
1.一般预算收入。指政府为履行职能,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收取的纳入预算内管理的各项税收及非税收入总和。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后,一般预算收入划分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三部分。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地方固定收入和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地方部分组成,具体又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两类。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实行分级管理。
2.省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进一步规范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11年1月1日起调整我省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所得税分配关系和调整省级与市县共享“四税”的分享比例。省级与市县共享的企业所得税由原来的中央60%、省级16%,县级24%,调整为中央60%、省级20%、县级20%;营业税由原来的省级40%、县级60%,调整为省级50%、县级50%,此次结构性减税政策对财政收入增长将形成一定制约。
3.一般预算支出。指某地方政府为履行职能需要,通过预算内资金安排的用于维持政权运转及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支出。
4.税收返还。指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由于按现行体制比例分别缴入中央库和地方库而影响属于地方财力部分,由中央财政以税收返还方式返还给地方的上级补助收入。目前由上划中央“两税 ”返还、所得税基数返还两部分组成。
5.结余。分为预算结余和决算结余。预算结余是指编制年度预算时,总收入预算大于总支出预算而形成的财政余额;决算结余是指各级财政年终决算时总收入大于总支出的收支差额,其内容包括:(1)本年度支出中因各种原因需结转下年使用的部分;(2)该年度由于增收节支而形成的净结余。
6.县级财政总收入。指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内安排的总财力(不包括政府性基金),包括县级一般预算收入、中央、省、市补助收入和上年结余等项目。
7.非税收入。指除税收以外,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利用公权、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家资产、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和准公共服务或者特许经营收取的财政资金。包括下列八项:⑴政府性基金收入;⑵专项收入;⑶彩票资金收入;⑷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⑸罚没收入;⑹国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包括国有土地、海域、矿区、场地有偿使用收入和其他公共资源的开发权、使用权、冠名权、广告权、特许经营权等,通过招标、拍卖或者其他方式取得的收入;⑺其他非税收入,包括以政府名义接受的各种捐赠资金、利用公权、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取得的经营服务性收费,主管部门集中收入;⑻上述第⑴至第⑺点的利息收入。
8.公共财政。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政府为主体进行的分配活动,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制度安排。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是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和监督管理。
9.财政绩效评价。财政绩效是指采用成本会计观念,实施于政务成本分析的管理方式。财政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绩效的内在原则,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及其效果(包括经济绩效、政治绩效和社会绩效)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
10.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指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拨付以国库集中支出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财政性资金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二是按照支付管理的需要将财政支出具体分为工资支出、购买支出、零星支出和转移支出;三是按支付主体的不同,采取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
11.财政专项资金。指通过财政预算内资金(含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安排的,除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以外,为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或实现某一项事业发展目标,具有专门用途和绩效目标的财政资金。
12.转移支付。指以各级政府之间及辖区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或财政平衡制度。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平,即上级政府利用转移支付制度的调节,使辖区内和辖区间的公共服务和财政能力趋于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