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魅力连山 > 秀丽连山 > 民风民俗

连山壮族、瑶族特色美食

发表时间:2023-01-09 11:59 信息来源: 县旅游局
【字体:

吃 生

壮族人喜欢吃“白斩”(即白切)的鸡、鸭、鹅肉和猪、牛肉甚至狗肉,即用清水煮熟后切块,蘸上味料即吃。“吃生”是壮族人的特殊饮食。

“肉生” 把新宰的猪、牛肉或新鲜石蛤肉切成薄片或丝状,先用自制浓醋洗掉血水,而后再用醋泡浸一个小时左右,捞出后拌以葱花、花生粉、白芋荚、生紫苏和冬菇、木耳(切丝炒熟)、鸡蛋(煎成皮)、切粉(熟)等配料即可食用,爽脆芳香,可口不腻。据说具有驱暑、清热、解痧的功能。

“鱼生”把鲜鲩鱼(至少要两斤以上),洗净破开(不能沾生水),把鱼脏取出另作处理,把鱼肉一片一片剥割出(无骨),切成薄片,放在筛上晾干,拌以酸醋、盐、油、生姜、葱花、蒜米等佐料,密盖几分钟即可吃。

“生血酱”凡遇到杀鹅杀鸭,必将血注入盛有醋的碗碟中,血与醋相混立即呈黑色,壮话叫“必劣迷”,再和生姜丝、葱花、生紫苏拌匀,作为吃白斩鸭、鹅肉时的味碟。如此调料是去腥杀菌的,所以吃惯了的人颇觉爽口、清甜,壮话称之为“必劣迷”(petloetmi).

酸菜、酸肉壮族平时爱吃酸菜,几乎每个家庭都有酸菜缸罐(壮话叫“引”),因而一年四季都腌制浸泡有酸豆角、芥菜、辣椒、萝卜、荞头、芋荚等佐膳。菜

肉类酸制法是先把肉切成块,用文火焗熟,拌以炒米粉放入边缘有槽可盛水密封的陶坛内,不日即变酸肉,壮话叫“拜抓”或“挪候散”。腌酸后可保存一年左右,若经常更换炒米粉,则经久不坏,这是一种传统的肉类贮藏法。吃时通常不再蒸煮,如逢宴客则蒸热而食。

猪血酿猪肠生猪血配花生、香料等灌入猪肠中,煮熟后切片上桌,嫩滑可口,芳香宜人,是待客的佳肴,壮话叫“巫帮”。

糯米制品

壮族是稻作民族,所种之大糯性软而粘,酿酒磨粉作糍粑及制糕饼,用途殊多,除了与汉族一样制作煎堆、三角粽、糖糕之外还有各种糯米糍粑,是壮族节日和喜庆中不可缺少的食品,有白糍、黄糍(壮话称bàhen下同)、叶包糍(bàshán)、大笼糍(bábùk)、艾糍(bàăi)、汤糍(bàlí)等。

白糍除夕前常舂白糍,做法也颇别致。先将大糯浸透,蒸成饭,然后放入石舂内,由小伙子(壮话叫“力哺佐”)用木杵趁热捣烂成浆,在一旁的姑娘们用两手拍打着做成一厘米厚、直径十厘米左右的的圆饼形状。刚制作好的白糍,蘸咸甜味即食。做好白糍晾干用水浸泡,保存三四个月也不会霉坏。食用时可煎可灸。白糍是春节馈赠亲友间的佳品,出嫁女担白糍回家,象征婚事圆满、亲人团聚,馈赠者以白糍有无米粒、白净的程度来显示制作手艺的高低。

艾糍三月三清明前后,嫩艾初出,采其鲜蕊煮水清浸后,榨水斩碎,和糯粉参搓均匀后掐成比乒乓球略大的圆糍。艾糍为绿色,带有艾的芳香味,也保持糯米的特点,常吃健胃,老少咸宜。艾糍是壮乡的传统制作,也常用来祭奉先人。

狼毒糍第一步将有选择的无毒植物烧成灰,用灰浸水,取澄清液浸糯米4小时;第二步采狼毒(山野芋,俗名薄芋头)叶数片;第三步将芋叶连同浸过的糯米一起放进石磨磨成浆后,将米浆放进布袋吊干水后搓制成糍;第四步,待水烧开后放糍下锅,片刻浮面即熟,成为碱水狼毒糍(俗称“青糍”)。名字不好听,而且带有毒字,怪吓人的,但绿油油,嫩滑可口,据说能排体内热毒。

黄糍灰水浸糯米水不加狼毒叶磨制成的则是黄灿灿的黄糍。

“粑晒”农历七月十四,壮家人做粑晒,把糯米粉搓成团,加入馅后压扁,用竹叶或芭蕉叶包裹煮熟即可吃。这种糍粑内有包叶的香味,是走亲戚挑茶箩的好礼物。

大油糍上等纯糯米磨成粉拌黄糖水搓成团,多面手用拇指插入中间,慢慢捏成约3毫米厚的空球,接着用抽芯蕨杆吹气并迅速封口,让空气保留在内,再把糍放入油锅,边煮边敲打,由原来拳头大煮成排球大的油糍。通常用于

粑糍(壮语粑离)在二月二、牛王诞、中秋、冬至等节时,用树叶烧制枧水搓糯米粉制成有馅的大汤圆(直径六、七厘米),可用芝麻花生红豆等做成甜馅,也可用笋干、红豆、肉等做成咸馅。

驼背粽六月六和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包“驼背粽”。其做法是将上等糯米浸泡后用粽叶包裹,包时在糯米中间放绿豆沙或一条拌好作料的肉条,包成两头扁平、背面中间隆起的形状。“驼背粽”大的能到二三斤,小的也有一斤,剥一个全家能吃饱,是节日馈赠的佳品

五色糯米饭

四月八牛王诞时做,又叫花米饭或青精米饭,是壮族人民喜爱的食品之一。它是用糯米泡在枫叶汁、紫蓝草汁(壮语叫“棵斩”)、红草汁(壮语叫“棵些”)、黄花汁(壮语叫“花迈”)里分别染成黑色、紫色、红色、黄色,加上本色(即白色)蒸制而成。五色糯米饭,色香味俱全。蒸熟后的糯米饭,几种颜色混在一起,斑驳陆离,非常好看。其香乃天然清香,香气袭人,极为可爱。其味鲜美,醇正平和,且有微甘,甚是好吃。五色糯米饭象征着吉祥如意。

南瓜、红薯糯米饭 这是山区壮族喜欢食用的风味食品。南瓜黄熟,收后存留一段时间使之糖化。使用时除去硬皮及瓜瓢、瓜子,切成大片,人锅煮熟,然后将优质糯米撒在它上面,瓜和糯米之比为3:1,煮至米熟成饭。再将瓜和糯米饭拌匀搅融,即成南瓜糯米饭,其味清甜而香,不需油盐、菜肴,即能饱腹。红薯糯米饭做法亦同,但其味道较南瓜糯米饭稍逊。壮家常以这两种饭待客,主客都吃得十分香甜。

油炸果 最喜食用油炸果,特别是在过年过节之际。做法是先将优质糯米磨浆,滤压成半干状。以花生拌红糖、芝麻或豆蓉拌红糖作馅,捏成鸭蛋型,放进油锅中炸成金黄色,取出后撒上一把芝麻,粘于外皮上。此一风味食品,又甜又香,受人称道,也是走访亲友时常送的礼品。

糯米豆腐圆 逢年过节,壮家就做豆腐圆,在连山,“无豆腐,不成席”。先将水豆腐捣烂,再以半肥瘦的五花肉、花生、香葱及芫荽等香料,拌和精盐和糯米饭,混合成馅,置于豆腐中,制成小圆球状,最后煎熟或油炸好,吃时再娴煮一下。豆腐圆不仅味道鲜美可口,还表示家庭团圆、亲友团圆之意。用它来招待贵客,表示真诚之心,永远难忘。过山瑶也有酿油炸豆腐的习惯,酿竹笋、酿辣椒、酿菜包(用猪婆菜叶)、酿猪肠。

猪血糯米灌肠糯米、花生、五花肉丁、猪血、绿豆及各种香料等混合,灌到洗净的猪大肠内,两端拴紧,用小针在肠上扎数个气孔,再蒸熟,就制作成了猪血糯米灌肠,切片食用色美味佳,风味独特,深连山同胞的喜爱。

连山腊味每逢农历腊月,农事活动结束,农村家家户户都有腌制腊味的习惯。其大致做法是把猪肉砍成长条,抹上佐料,挂在灶上薰成腊肉,此外还有腊肠、腊鸡、腊鸭、腊鸟和米粉肉等等。其中瑶族的腊肉和扬名远近,肉味香而不腻,有弹性。

米粉肉大米炒熟,磨成细粉,加上佐料,把猪肉切成肉片与米粉,佐料拌匀后,用藕叶把米粉肉包发蒸熟而成,此肉带有莲花的清香。

红(黑)米粥由连山瑶民刀耕火种而成纯天然低产稻米,称为“十一月米”的黑米熬粥长不但味香。更是养颜进补的食品。

炸红薯、炸木薯、炸香芋、炸淮山红薯、木薯、香芋、淮山都是连山当地人们爱吃的粗粮,油炸后,尤其香脆可口。

甜酒连山人喜喝甜酒,用糯米制成,凡有宾客临门,主人先敬上一杯甜酒。还有一种女人坐月子时喝的甜酒,它与一般的甜酒不同,煮时需加姜片、红糖和鸡蛋,是很好的滋补品,坐月子的妇女喝这种甜酒,可收到强身补血和恢复健康的功效。

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

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壮族人家用自制的水酒,配以鸡胆的,叫鸡胆酒;配以鸡内杂的,叫鸡杂酒;配以猪肝的,叫猪肝酒,统称“酒肴”。 

瑶胞酒”过山瑶嗜好自酿低度米酒,俗呼“瑶胞酒”,三水瑶乡以红糯米酿制的低度“红酒”入口带甜,却后劲十足,许多外地朋友就在“好喝”中,不知不觉醉了。

山楂叶茶 采自大山里的山楂树叶,泡茶。有开胃、助消化,降血压之功效。

炒米饼 连山炒米饼,酥、香、甜,耐吃(越嚼越有味)。它以糖、芝麻、花生及熟糯米粉(炒熟的糯米再碾成粉),再用连山特有的印饼工具,印制成直径约6、7厘米的圆饼,蒸熟后即可食用。在八月十五、春节及其它喜庆日子,常被连山人用作互相馈赠的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