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连山 > 秀丽连山 > 民风民俗

连山壮族、瑶族民间文艺

连 山 壮 族 瑶 族 民 间 文 艺

山 歌

连山的壮、瑶、汉人民都喜唱山歌,在县城的广山公园,不论白天黑夜,都有山歌爱好者在此放喉高歌。已从民间采录的山歌达2000多首,种类包括坐堂歌、年晚歌、河哩歌、和情歌、杂歌等。

壮族山歌更是有出门三步起歌声的习惯,寻情觅爱,传播知识,表露情感等都喜欢以歌声代替。在田间耕作,风曲低呤,协调了劳动节奏,增添了田园乐趣;在山间采樵,几声高歌,山鸣谷应,在年宵节庆,聚众联歌,喜气洋洋。

过山瑶民歌 歌中占的分量最大,民歌曲调有拉发歌、涌歌等,体裁较自由,内容主要有历史歌、风俗歌等。过山瑶的歌唱活动,一是祭祀活动中的歌唱;二是“坐歌堂”活动中的歌唱

连山山歌 为境内劳动人民在山上生产劳动时,用连山方言演唱的歌谣,全县各地广泛流传,至今尚有“禾洞箩、上草歌,沙田上吉“好娇娥”的民谚。连山山歌格式有三句吟、四句撑、十二衬、五句板。歌词结构严谨,十分讲究韵律

年晚歌 “年晚歌”是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县壮区上帅、福堂、小三江等地在年三十晚至元宵节期间的夜晚,村与村、寨与寨、垌与垌之间的一种对歌形式,也是当地最隆重的一个民间歌节。人们对这一歌节是郑重其事的央腊月初就开会筹备。

“年晚歌”村头门楼、地坪或河岸进行,歌场上燃起篝火,花灯高悬,气氛欢快热烈。场中备有糖茶、糖果、糍粑等,任人取食。各村寨的群众,不分男女老少都可参加。有约定时间的,也有不约而起的,一般是以一个村为一方,也有几个村联合起来为一方的,各方不甘示弱,都请来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歌师”、“歌娇”压阵,在旁教唱或出谋献策。唱歌者一般是一对,可一男一女,也可两男两女,要求两人的声音要合调。唱歌时,两人在一起并排站立,各人用一只手指按耳,放大喉咙演唱,使隔河对方的人听清楚。唱年晚歌不规定哪一方先唱问,如对方唱答不出来,问方也主动地将答案唱出来告诉对方。但由于双方都不服输,所以往往是唱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也有连续唱几个昼夜的,越唱人越多,规模越大,边邻近乡镇的歌手亦闻讯而来参赛。

年晚歌对唱,内容主要以知识歌(如拆字、猜物、猜谜、计数等)为主,亦有很大部分是随机应变随口而出的杂歌。年晚歌多用高调演唱,有一定格式和韵律,文字结构整齐,比兴很多,声音高亢悦耳,悠扬动听,别具一格。如(年晚歌):“新年新,新年新岁庆新春,读书下是孔正是孔夫子,唱歌正是刘三音。”

歌堂夜

连山壮区永丰、梅洞一带特别盛行,春节至元宵期间,以及中秋节的晚上,就闹“歌堂夜”。

一般在村头寨尾的檐阶下或山坡、池塘、屋厅内进行。男女双方分开,相距十步至百步,点起篝火,摆上水酒、糖茶,然后开始对歌。1987年春节,永丰乡组织了梅洞管理区“坐歌堂”活动,广东电视台前来拍摄了录像。

堂夜的程式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歌”,一般由男方先唱,向对方问候表欢迎、邀请女方唱歌等;

第二部分“对歌”,一般是由女方问,男方答。内容主要有拆字、猜谜、盘问等;

第三部分是“尾歌”,对歌结束前,双方互相称赞、道谢或相约再唱歌等。如“罢了罢,罢了罢,罢了歌堂各回家,今夜歌堂歌冇少,还有很多唱冇了,定期明年或明晚再来开。

“歌堂夜“,双方往往请有经验的“歌师”、“歌娇”作参谋,以便唱赢对方。歌堂夜一般不喝情歌,因为为老少都在场,地点就在房前屋后,这种场合喝情歌被认为不礼貌,情歌多在野外喝,用连山土话,“歌堂夜”,唱歌者多用慢调演唱,曲调舒缓,平各如诉如说,对歌形式简易方便;和在野外喝的“年晚歌”高亢激越的风格不同。

装古事

装古事是壮族一种群众性的民间游艺活动,流传在永丰、福堂、小三江、加田、上帅等壮族聚居乡镇。

装古事活动多在每年春节期间的夜晚举行,以一个或几个村寨联合组织游演。队伍少则100多人,多则达500多人,灯色队、古人古事化妆队、锣鼓队、八音队、舞狮队和其他民间艺术表演队等组成。灯色均用竹篾编扎成各种模样骨架后,外用各种色纸粘糊装饰而成,有方形、圆形、三菱四角形等,还扎有鸟、鱼、虾、虫、草等动植物形态,可谓五花八门,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每个灯具还用竹、木竿扎牢,并能插地和举起行走。灯笼内放置煤油灯或电珠,行走时,撑灯者高举头顶,因而民间又叫“高照”。一个古事队里的灯色,少则30个,多则上百个,各盏灯色点缀在长长的古事队伍之中,犹如繁星点缀,又似银河落人间。

装古事的化妆表演队,通常主要是扮演“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岳飞传”、“西游记”以及“仙女散花”、“七祖下凡”、“梁山伯与祝英台”、“花木兰”、“杨家将”、“八仙过海”和地方的神话传说故事人物形象。装古事以到村寨游演为主要活动。时至黄昏时刻先点响三门火铳炮后,各灯笼点燃灯火,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由德高望重的族老撑举“头灯”引路,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便出发了。装古事队每到一个村时,村民必倾寨出动观看,燃放鞭炮、火铳炮,隆重欢迎古事队伍入村,还在村头、村中和村尾摆设美酒、果品、糠水、糍粑等。古事队到达村头时,先由领队人向主人拜年,同时,由村中长者敬酒给古事队的领头人,以表谢意。表演者边走边表演各自所扮的人物、动作、故事情节,群众边看边上前敬酒,递送果品、糍粑、糖水等,呈现出热情融洽、团结、喜庆、欢乐的气氛。

每次装古事活动,必须要游完峒中的每个村寨才告结束,也有跨乡过峒游演,如小三江的古事队游演到加田,福堂的古事队游演到永丰,上帅的古事队游演到怀集县下帅。往往游演通宵达旦。1981年春节期间,上帅公社陈屋村组织了有500人参加的装古事活动,队伍排列达1公里之长,全乡有1400多群众观看了古事队的表演,并将活动情况拍成录像,在省电视台播放。

壮族三音 壮族这种吹打乐“三音”亦叫“车督蒙”(壮族汉字译音),1980年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文艺宣传队根据“三音”的要求整理排练出来,参加韶关地区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获得优秀节目奖,得到专家和群众的好评。

壮族八音 连山壮区盛行吹八音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壮族群众在嫁娶婚庆、新居寿诞之时,喜欢请八音队吹秦助庆,由壮族“三音”发展吸纳粤剧曲调而成。八音原指“瓠、土、金、革、石、木、丝、竹”等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后来通指乐曲。壮族八音的乐曲由于使用地域不同、传授艺人掌握的水平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乐器种类也因人因事而异,八音队人手少时,至少也要保持有锣、鼓、钹、唢呐、铙五种乐器,大型的还要增加长筒、木鱼、梆、萧、琴、二胡等乐器。

瑶族八音 瑶族同胞在办结婚、新居进宅、寿诞等喜事时,常吹奏八音助庆,春节、元宵,相约同好也吹奏一场,为节日增举增添喜庆热闹。瑶族八音一般由八个人组成:敲击鼓、锣、铙各一个,吹唢呐二人,敲大小钹各一人,还有一人作为机动轮换或挑器具。所使用的八音乐器规格一般较小。八音队每次吹奏结束时,主人会将两条一指宽、六七寸长的红面条送给八音队让它分别系在两支唢呐上。唢呐上系的红面条多少凡是八音队当年出行次数的记录(每年清理一次)。

横鼓舞 是壮族民间舞蹈,将鼓带挂在肚子上,系紧腰间,两脚跳着,踭步、错步、翻身跳、转圆圈跳等,两手在鼓的两头上下拍鼓,边跳边拍鼓,按不同节奏不同动作表演。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连山民族歌舞团到外地演出,“横鼓舞”这个节目特别受人欢迎,也是壮族民间舞蹈保留较好的节目之一,展现了壮族民间舞蹈的独特风格和丰富多彩的舞姿。

壮族舞狮过去人们认为舞狮有驱镇妖之功,具有如意吉祥之兆,每逢春节,乡人便敲锣打鼓,穿村过户舞狮拜年,习惯保持至今。连山壮族舞狮一般由四人组成,一人举狮头;一人操狮尾;一人戴大头佛脸面具,着长衫执情枝香包,叫做“大面”;一人头戴猴子面具,似孙悟空打扮,叫做“小面”。此外还有一大狮配一小狮配两“大面”和两“小面”的。壮族舞狮通常有:醒狮拜堂、香包引狮、狮子吞香、迫狮吐香等场次。全场表演配以锣鼓节奏,小面表演得像猴子般精灵敏捷,大面则相形见见拙。舞狮结束还有打功夫和采青等环节。

舞火狮

舞火龙又称舞火蛇或舞香龙,流传在壮峒小三江、上帅等地。每逢春节期间,以一个村或几个村联合组织舞火龙活动。火龙的龙头多用竹篾编织,外用白纸糊贴画上色彩,并用圆镜片镶制成龙眼,龙身及龙尾用稻草捆扎,长度约7-10米不等,龙身插香火,因而叫“火龙”。另还制作一个龙珠,舞时,配以锣鼓,由一长者手举龙珠走在火龙的前面,以珠戏龙。龙身由10多人举着上下左右翻动,逐珠而舞。舞火龙队伍,游村过寨,舞至各家各户,户方放鞭炮迎送,喜庆新年,祝愿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健康长寿。每年的舞火龙活动结束时,即将火龙送至河边河滩上烧掉,叫“放龙归海”来年要舞时再重新制作。

闹年锣与赛铜锣

闹年锣是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小三江、加田等壮乡村寨,在春节前后夜间进行的传统文艺活动。一般以青壮年为主,由五六人组成一个铜锣队,每队有4-6面铜锣;其中有大锣、小锣、有平锣、芒锣。此外,还配有一对绕钹和牛皮大鼓。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至正月初五进行这项活动。晚饭后,村里的青少年聚集在一起,选定一个避风地方,烧起一堆篝火,众人轮流敲打,有时也游动敲打。闹年锣开始时,钹领锣响,以“喳——锵——喳——锵——喳喳——锵”的节奏,高中低音和谐配合,音质浑厚、尖脆、悠扬,往往敲闹到深夜。至除夕之夜,听到放炮竹迎新岁之时,闹年锣活动便进入高潮,炮竹声一停,铜锣队就开始到各家各户去拜年。每到一家,主人都放鞭炮迎锣队,由主人领人厅堂互相叩首恭贺,接着全体队员和随从人员再向主人表示贺意,主人以糖茶、糖环糍热情接待。离开主人家时,主人又鸣放鞭炮欢送。

赛铜锣是壮族人民在闹年锣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一处敲锣比赛活动,同样在春节前后进行。有村与村对赛,也有几个村联合为一方对赛。赛前,比赛双方在野外海滩或草坪选定场地,搭好锣架,并烧起一堆篝火。赛时,由挑战一方先敲锣。另一方立即敲锣应战,参加比赛的人轮换敲锣,如果哪一方锣声稍弱,对方就会哄声取笑,双方赛锣队越敲越起劲,谁也不甘示弱,坚持赛到天亮。若哪队能一直保持参赛人数和雄亮的锣声,就算获得最后胜利,还鸣放鞭炮庆贺胜利,另一队则扫兴停锣收兵。

舞寿星公与龟鹿鹤

“舞寿星公与龟鹿鹤”是以道具表演为主的民间广场表演艺术活动,主要流传在壮区小三江镇大获村。除装扮成寿星公、龟、鹿、鹤各1人外,还有两人装扮灵童。龟、鹿、鹤的造型道具,都是人工选用竹篾编织制扎成形,然后再用白纸糊粘外表并配涂上各种颜色而成。表演时,寿星公随鼓点先上场,走一圈后上台前,口念一段唱词:“鼓冬冬,锣锵锵,今年年稻好,明年年稻丰,年稻丰不丰,看我寿星公,来了!来了!”唱完,寿星公手拿佛尘指点,灵童手执柳条引龟”上场,随寿星公沿场表演,每绕场一圈,寿星公唱段农事歌或季节歌,曲调多唱采茶调,唱演毕,接着又分别引“鹿”、“鹤”上场再行表演,使表演活动逐步引向高调。

“舞寿星公与龟鹿鹤”是每年春节期间组织表演队串村过寨表演的节目,寓意人们迎春接福,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健康长寿。1991年由县文化局组织到广州东方乐园参加中国旅游艺术节暨广东欢乐节演出,获得好评。

舞木猫

舞木猫又叫舞木猫狮,是壮乡在春节至元宵期间的一种舞狮活动,流传于小三江、上帅、加田等地。

“木猫”由猫头和猫身组成,猫头是以模具用粗纸粘糊制作,绘以颜色,装上眼睛、耳朵、口舌等,形象逼真,很像猫头,再用约三米多长的色布并以狗牙横布条缝制在猫头之下,作为猫身(又叫猫被)。舞时敲打锣鼓,由1人手举猫头,身披猫被,同时,由几个人分别头戴大明师、阿陀和猴子面具配合表演。舞木猫的全过程有一定的程式、依次序进行。每到一个村寨首先要舞拜门楼,接着舞拜各家各户,各户主人燃放鞭炮迎接,亦有用红色和青菜“挂青”,让木猫表演“吃青”。舞拜完各家各户之后,便到较宽阔的地坪为群众进行专场表演。表演时,场中间放置一张八仙台,舞木猫者与几个头戴面具的大明师、阿陀、猴子等,在台上、地下配合表演,反复表演举、跳、扑、跃、翻和抓痒、顶立、剃头等动作。显示出木猫威武雄健、猴子古怪精灵、阿陀举止笨拙、大明师为人厚顺各自独特的性格特点。

瑶族小长鼓舞

跳小长鼓舞是三水乡过山瑶在“还盘王愿”和其他喜庆节日爱跳的一种民间舞蹈。小长鼓为木制,中间空,两端蒙以牛皮,鼓的腰身细长,可用一手握持,一手敲击,是瑶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乐器,每逢节日喜庆必持小长鼓对舞。跳小长鼓舞一般在室外地坪表演,有时亦在厅堂中表演,跳时通常为2男对舞,也有1男1女或2男2女对舞。表演动作特点主要是屈、弯、蹲、转等,舞时配以鼓点和唢呐伴奏,曲调轻快,流畅。舞者各站一方,交错起舞,如织锦穿梭,动作敏捷而平稳对称。敲打乐器为小鼓、小锣、芒锣、中钹等。

小长鼓舞每套程式顺序动作均可独立成章,都有一定的程序,每个程序也有一定的规范和位置。表演时,男、女各在一方同时合舞,首先是一齐做个程式,叫“莲花盖顶”,接着做表现性的动作,即“寻找地方”。之后,以“漂洋过海”的动作,作为互相交接位置,连续做完4个方位,各自回到原来的位置上,这样即做完了1个程序。

小长鼓舞据说原有72套(路)动作,现在,在瑶寨流传较为完整的有两套动作,第一套叫“选屋”,有22个动作:找屋地,挖屋地,铲屋地,平屋地,量屋地,砍木,量木,锯木,背木,架木马,量木,凿木,垫石脚,立柱,串方,量底,量高,上梁,上八方,安门,盖屋,安神位等。第二套动作叫“造鼓”,有10个动作:找树、砍树、背木、架木马、锯木、凿木洞、打鼓、听鼓、洗鼓、行礼等。

1957年10月,三水乡瑶族民间艺人盘天发、赵进财表演跳小长鼓舞,赵炳芝、冯留财等吹唢呐伴奏,第一次参加广东省第一届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表演。以后,小长鼓舞曾多次参加省、市(地)级的业余文艺会演,并争得了荣誉。它已成为本县文艺团体保留的节目之一。

舞春牛

表演时同人扮农夫,两个披着牛的造型道具,扮牛犁田,农夫随着锣鼓扶犁赶牛上场,圆场表演,唱春牛调:“摸下牛头摸牛尾,牛肥又壮真欢喜”。喝完便绕场表演,接着又喝农事歌:“正月初一是新年,农村处处喜连天,”每绕一击便唱一个月的农事,喝完十二个月为止,春牛曲调,轻快流畅,演唱时配以二胡、唢呐、竹笛等民间乐器,具有浓郁的乡村气息。

一般在年初二后表演,不时点燃爆竹增添节日气氛。舞春牛所喝为爱护耕牛、不误农时等内容。上帅镇和怀集乡比较兴。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