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山壮族特色节日
春 节
是一年最隆重的节日,岁交零时,先由家长燃放喜炮迎春。
初一清晨妇女汲新水,用新水烧茶煮饭图个吉利。客人串门,都获茶以示欢迎,客人一定要饮之,饮不完的将茶水洒地一圈,表示与主要在新的一年里一样圆满。早餐一般吃素,绝不杀生,要吃鸡也是除夕夜杀好的,早晚开饭时桌上加放两对筷子和两上酒杯,以示供奉先人。家人用膳要待长者用食指蘸酒在桌面画个圆圈后,方可一齐开餐,意为一年开始,望祖宗保佑,凡事圆满。是日出门,人们见面互道“恭喜新年”,壮家人在春节前进行全面清洁,年初一例不扫地,垃圾则等到初五以后才倒出去,据说是为了让喜庆长留。
壮族在春节要举行舞狮拜年、抢花炮、追天灯、装古事游演和歌堂夜等喜庆活动。小三江的壮族则有闹年锣与赛铜锣的习惯。
二月二
壮族开耕节,壮家有“过了二月二,犁头才入地”的农谚。这天家家户户做大汤糍或黄糍过节,预兆开耕顺利,来年丰收。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烧腊树取灰,用其过滤的碱水泡浸糯米做成黄色的大汤糍。汤糍熟了以后,一家人不得同时盛来吃,而是先由家长一人,穿上蓑衣戴上竹笠,卷上裤脚,光着脚板,拿一碗汤糍到屋门外,面向田野,默念有趣的诵词,祈愿开耕顺利(不死牛、不折犁、不坏苗等),稻菽不受虫鸟损耗,五谷丰登。念完诵词,主人把一只汤糍“十”字挟开,预兆吉祥。此后才和家人同席吃糍,这种习惯是壮族先民图腾崇拜的遗风。这个节日有来客吃饭不留宿的习俗,意为留客住宿,山地作物会遭受禽兽糟蹋。
三月三
古老的“上巳节”,壮族猎手上山打猎,能否打到到猎物不重要,意在上山踏青、春游,名曰“看山花”。在这天拜祭祖墓,过去集体扫墓后,以房为单位分猪肉,现在改为各家各户按人口集资“香资(祭墓费用)”拜祭共同的祖墓。
四月八
古称“龙华会”,俗称牛王诞,壮族大节。
壮族同胞在牛栏门口插上柳枝或枫树枝,并按照自己饲养的耕牛毛色,分别用枫叶或黄栀子法浸米,蒸成黑色或黄色的糯米饭喂牛,在牛栏门口,祭拜牛神(旧俗还要点上香烛,烧化纸线)。诉求耕牛健壮繁衍。家有体弱的小孩的则就让他穿上蓑衣,戴上竹笠,盛一碗色饭进牛栏伴牛吃,据说这样孩子就会像牛一样健壮有力。
这一天,耕夫和耕牛均休息一日,这个古俗一下沿袭至今,祭牛神的习俗近年已少见,但有专程上山割嫩茅、嫩竹叶和青草喂牛,有的在牛角上贴上红纸,用黄酒灌给牛吃,有的则煮红薯藤伴甜酒或生竹叶包糯米糍喂牛,爱牛之心雨具虔诚。
据传这天是耕牛的始祖的生日,壮族的先氏在打猎中生捕了一头野牛,经驯服后养出能耕田的牛并繁衍成群,成为人们的大宝贝。人们为了纪念牛的贡献,以驯养之年的生日-----四月初八定为节日。在这天,人们宴亲会友天,共享节日的快乐。
六月六
称“尝新节”, 壮族的大节,有些地方过六月四或六月五,习惯到田头祭神,壮话叫“拜久那”,祈求田头神庇护五谷丰登。主家除煮新米、宰鸡杀鸭宴请客人外,还要蒸二、三斤重的糯米粽来庆贺,祈禾田不生虫。
七月初七
俗称长久节,又称“七月香”。此节日壮家人概不请客加菜,而是要下河戏水、沐浴。这天中午时分,壮族姑娘要入河沐浴,传说此日有天上银河的仙水流到人间,洗浴后,姑娘心身健美;此日取水制醋,醋香耐放,经久不坏,故称“七月香”(又称“长久节”)。 该节庆已定为全县固定的大节庆“七月香”壮家戏水节,每年这个节庆,万民戏水狂欢,并举行一系列的欢庆活动。
七月半
壮族把七月十四称作七月半,是仅次于过年的第二个探亲节,每逢节日,壮族妇女必携带鸭与叶包糍回娘家探亲,娘家将活鸭杀来祭神。
九月九
壮族称禁火节,壮族有“送火神”的风俗。
这天下午,壮族村寨每家一人到田头或河滩用新竹、禾秆扎一间小屋,屋内供放纸钱、炮竹以祭火神。入夜,每家一人,各持一把火同去烧草屋,炮竹声、竹节爆破声、风火声及人的“呜吆”声乱成一片,意在送火神,祈求避免火灾。烧小草屋后便不再点火,要摸黑回家,以表示火神已送走了。新中国成立后,送火神习俗已有所改变。
十月十六或十月十二
壮族叫“更那了”,表示秋季田工完毕,五谷归仓,全年的田工全部结束,为此欢聚庆贺吃新谷之意。
冬 至
小三江、加田的壮族很重视过此节,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大量杀鸡杀鸭宴请客人。农户在这一节日酿酒、采蜜或杀猪做腊味,民间认为“冬至酿酒,酒醇耐久;冬至蜜糖,质量相当;冬至腊肉,味道十足”。
除 夕
外出者都回家吃团圆饭,晚饭无论丰盛与否,均要留一些待到年初一午餐才吃,叫“隔年饭”、“隔年菜”表年年有余,饭后一家大小围坐灶前烤火守夜,俗称“等鸡啼”。家长也在此时告诫小孩,新年不准打架、不准讲粗口、不准做不礼貌的事等。然后埋好火种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