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1825007323013N/2023-00016 分类:
发布机构: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3-02-01
名称: 关于印发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畜禽养殖发展规划(2022年-2027年)的通知
文号: 发布日期: 2023-02-02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关于印发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畜禽养殖发展规划(2022年-2027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3-02-02  浏览次数:-

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畜禽养殖发展规划(2022年-2027年)》经十二届第28次县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县农业农村局反映。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2月1日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畜禽养殖发展规划

2022年-2027年)

 

随着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畜牧业产业化进程显著加快,传统养殖模式正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养殖模式发展。与此同时,畜牧生产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直接影响了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生猪家禽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粤府办201925号)、清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清远市种养循环发展规划(2018-2025)〉的通知(清府办〔2019〕2号)、清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清远市加快推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的通知(清府办〔202027号)《清远市生态环境局等六部门关于印发〈清远市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清2022121号)和关于印发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调整方案(修订)的通知》(山府办发202122号)等文件精神,为优化我县畜禽养殖产业结构,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要求,科学合理布局规划畜禽养殖生产,深入推进畜禽养殖粪污处理设施装配、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切实保护环境生态,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依据国家和省有关政策法规,结合我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畜牧业发展围绕以生猪稳产保供为重点,调整优化养殖结构,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畜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积极发展特色优势畜禽养殖产业,大力扶持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促进了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有效转变,畜牧业已成为全县农业经济中发展潜力较大、农民增收较快的支柱产业。2021年生猪存栏3.0872万头,出栏7.9077万头;牛存栏0.1549头,出栏0.056万头;家禽存栏49.7201万羽,出栏155.4943万羽;全年肉类总产量9758.3吨。2021年实现产值34512.13万元,占农业产值的24.75%。区域生产优势逐渐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初具格局,产业链得到延,畜禽良种繁育体系逐步优化,在提升生猪等传统养殖业的同时,肉羊、清远鸡、麻鸭、肉鸽等特色畜禽发展较快,畜禽养殖新技术正稳步推广应用,畜牧业产业化水平逐步得到提高,特色产业优势和畜产品品牌优势日益凸显。

我县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发展的理念、速度、技术和社会效益与畜牧业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动物疫病风险和市场波动仍然制约我县畜牧产业发展。我县畜牧业发展仍处于传统养殖模式标准化养殖过渡期,部分规模畜禽养殖场的粪污处理工艺和方法落后且不够完善,畜禽养殖粪污处理设施装配、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投入较大,粪污处理设施运行成本高,畜牧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我县现代畜牧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二十大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绿色发展理念,围绕“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战略定位,坚持在保护环境前提下发展畜牧业的原则,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前瞻性、全局性地规划未来全县畜禽养殖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推进畜禽品种优良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产品品牌化,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和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

(二)规划原则

1.合理合法,规划用地。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按照《广东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等的规定,依法进行畜牧生产规划,既节约用地,又确保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根据辖区土地资源可利用实际情况以及环境承载能力,充分利用荒山、草坡及未利用的废弃地,使用一般性耕地严格遵循设施农用地管理规定,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

2.适度规模,科学规划。全面考虑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和产业基础,从综合平衡全产品供需出发,按照适度规模合理布点畜地平衡的发展思路,科学规划畜牧养殖用地,推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提高土地等资源综合利用率。各镇应根据有关规定要求,综合考虑现有土地性质、环境状况及所在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和市场需求等因素,规划养殖业发展布局

3.综合利用,保护环境。遵循种养结合与清洁生产的理念,坚持走生态养殖之路,维护区域性种养平衡优化全县农业产业资源,保障全县畜牧业生产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按照养殖污染防治的要求,综合利用养殖废弃物,有效控制污染环境,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良好的空气环境。根据《广东省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的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畜禽养殖。国家鼓励和支持采取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方式消纳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促进畜禽粪便、污水等废弃物就地就近利用。

4.突出重点,区域推动。根据资源特点、产业结构、发展基础,以镇为基本单位,确定主推畜禽品种,推进畜牧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建立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形成优势产业突出,区域重点推进的发展格局,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三、规划目标及产业空间布局

(一)规划目标

以保障畜禽产品供应、产品质量安全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通过努力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先进、装备现代、养殖标准的现代畜牧业,到2027年,基本构建完成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养殖健康、高效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畜牧业新型产业体系,促使全县畜牧业结构更加合理、区域布局更加协调、生态环境更加优化、特色优势更加显著、产业集群明显形成、产品更加优质安全、竞争能力更加提升、增收效果更加显著,创建生态现代畜牧业县。

1.种养配套,全面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目标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重点发展标准化养殖场、农牧结合的生态农场,逐步淘汰粗放养殖,引导散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型,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85%以上,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大型养殖场设施配套率达100%。尽早建成与产业配套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全面实现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确保养殖业发展与环境承受力相适应。

2.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发展特色畜禽养殖。积极推进畜牧业结构优化,在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黑山羊、肉鸽、清远鸡、麻鸭特色畜禽生产得到较快发展,特色畜产品优势区域明显,特色畜禽养殖比例提高5-10个百分点。按“十”规划的要求稳定生猪发展,2027年全县生猪年出栏量达8.3万头、肉牛出栏量达0.14万头、山羊出栏量达0.86、家禽出栏量达172.7万羽、肉鸽121万只,分别比2022年新增0.4万头、0.07万头、0.28万头、9.7万羽11万只


1 主要畜禽品种区域规划出栏目标

  出栏量         

猪(万头)

家禽(万)

羊(万)

牛(万头)

肉鸽(万只)

2022

2027

2022

2027

2022

2027

2022

2027

2022

2027

吉田

0.95

1.0

27.8

29.5

0.15

0.16

0.01

0.02

10

11

永和

1.95

2.0

30.6

32.4

0.1

0.12

0.01

0.02

2

3

太保

1.0

1.0

17.6

18.6

0.05

0.07

0.01

0.02

90

95

禾洞

0.15

0.2

14.5

15.4

0.01

0.02

0.01

0.02

2

3

福堂

0.7

0.8

30.3

32.1

0.01

0.02

0.01

0.02

2

3

小三江

2.25

2.3

26.7

28.3

0.25

0.45

0.01

0.02

2

3

上帅

0.90

1.0

15.5

16.4

0.01

0.02

0.01

0.02

2

3

全县合计

7.9

8.3

163

172.7

0.58

0.86

0.07

0.14

110

121

 

3.提升产业,延伸产业链,构建新型养殖产业体系。大力提升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力争到2027年生猪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例达到80%以上,家禽规模化水平得到提高。扶持并积极推进发展畜禽种业,保护清远鸡麻鸭蜜蜂等优秀地方畜禽种质资源,加快发展黑山羊、清远鸡麻鸭肉鸽等特色畜禽产业,探索发展休闲观光畜牧业,加快培育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培育知名畜产品品牌,全面提升产业综合生产能力。2027实现畜牧业产值3.6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稳定在28%左右。

(二)产业空间布局

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效益为目标,增强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在特色优势畜产品区域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发挥资源优势,确定畜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主导品种和优势区域,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培育,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特色优势产品集聚,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畜产品产业区或产业带。主要优势畜产品的区域布局如下:一是生猪优势区域布局,以保供给、生态化、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发展生猪绿色健康养殖,稳定永和、太保、福堂、小三江镇、上帅的生猪生产,适度调控吉田镇生猪规模养殖。二是家禽优势区域布局,充分发挥特色品种优势,建立和完善特色禽品种良种体系,重点利用林地、果园地、草地,在具有生产特色和优势的重点镇建设优质清远鸡、肉鸽养殖基地。清远鸡主产区主要在吉田、永和、太保、福堂、上帅等镇,肉鸽主产区主要在太保镇,麻鸭主产区主要在吉田、永和、太保、福堂镇。三是草食动物产业优势区域布局,开发饲草资源,利用草地、秸秆、农产品下脚料发展规模草畜养殖场,重点布局在小三江、福堂、上帅等传统肉牛黑山羊产区。

四、主要任务

全县畜禽养殖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全面考虑全县土地、水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基础上,参考各镇可用于畜禽养殖生产的土地资源状况,科学确定畜禽养殖发展的品种、规模、总量,明确不同区域发展畜禽养殖生产的定位、方向、原则、区域政策等,规划期至2027年。主要任务包括:

(一)统筹安排畜禽养殖用地

县农业农村部门要依据上级畜禽养殖生产区域规划和综合考虑本畜禽养殖生产基础、土地、水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等,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提出规模化畜禽养殖生产用地的数量、布局和规模要求,各镇人民政府及县自然资源部门等有关部门应将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养殖用地,满足用地需求。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确定后,不得擅自将用地改变为非农业建设用途,防止借申请设施农用地备案圈占土地进行其他非农业建设。

(二)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

着眼于畜禽养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节能减排”的要求,优化产业布局推行清洁生产建立畜禽养殖产业绿色发展模式。相关部门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以及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污染防治要求,并按照自然资源生态等部门的控制性指标要求,合理布局,科学确定畜禽养殖的品种、规模、总量,认真总结推广前期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经验,防止因畜禽养殖规划调整而导致产业迁移产生新的污染源。

(三)积极推进畜禽养殖方式转变

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强制性技术规范的规定和要求,进行科学布局调整结构,依托连山自然资源优势,坚持落实生猪养殖稳产保供的“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以发展黑山羊、清远鸡、麻鸭、肉鸽等草食动物和特色畜禽为重点,以提高产品质量和产业效益为目标优化养殖产业结构,引导养殖场户升级改造,小散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型粗放养殖向种养循环转型推广科学高效饲养技术,支持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通过加强引导和扶持,实行市场化运作,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畜禽生产企业,建成布局合理、机制灵活、品牌突出的现代畜禽产业,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卫生监督管理,促进畜禽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

根据畜禽生产规模、地理位置,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建设与养殖规模配套的畜禽粪便、污水、病死畜禽等处理设施,以及畜禽养殖粪污还田综合利用设施,确保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污染物达标排放。应当采取示范奖励等措施,扶持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支持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进行标准化升级改造,认真总结推广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经验,逐步规范畜禽养殖行为,有效降低畜禽规模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以促进我县畜牧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五、工作重点

(一)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

加强牛、羊、生猪、家禽等良种站、良种场,推广品种优良化,提高品种质量。抓好良种研发、良种示范推广和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大力推广健康养殖、生态养殖

(二)积极推进规模标准养殖

以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养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推进规模养殖的带动力量,着力加快我县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以生猪、肉羊、麻、清远鸡、肉鸽为重点,建设不同特色的畜禽规模养殖标准化示范和美丽牧场,加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带和产业集中区。

(三)加大优质牧草品种开发利用

建立优质牧草种基地,为全县草食动物养殖提供充足的饲料来源;积极开展种植优质牧草的宣传工作,大力推广皇竹草、甜象草、黑麦草等优质牧草种植;加优质牧草饲料产品的开发利用力度,草食动物产业快速发展提供草料保障。

(四)加快推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加快养殖业基础设施建设,用现代物质条件和技术装备发展畜禽养殖产业,把规模化养殖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先进畜牧生产技术应用有机综合配套,实现生产各环节机械化、标准化、科技化、高效化创建生猪、黑山羊、现代化养殖精品示范区,重点示范推广和应用自动供料饮水技术、环境清洁控制技术、生物安全技术、优良品种杂交改良技术

(五)可持续,推进种养循环

支持畜禽养殖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推行“畜禽-沼-果、蔬、林、茶”的立体生态循环农业,构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营模式,发挥畜禽养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进种养循环绿色发展。

六、保障措施

为合理规划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解决畜禽养殖带来的环境负效应,促进畜禽产业升级和健康发展,保障市场供应,必须落实相关政策措施:

(一)土地使用

畜禽养殖用地范围规模用地备案耕地保护等,严格执行《自然资源部 农业农村部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自然资规〔2019〕4号)广东省自然资源厅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加强和改进设施农业用地管理的通知(粤自然资规〔20207)的规定。

(二)环保措施

1.生态环境部门负责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管理,加强对畜禽养殖环境污染的监测,加强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工作,落实责任。严禁在禁养区内从事规模养殖活动,新建、扩建和改建的畜禽养殖项目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有效实施污染源头控制,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2.落实粪污处理和资源化政策,健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市场机制。提倡清洁生产,鼓励节能、污染减排、资源优化利用的养殖模式,积极推广不同类型废弃物综合利用循环农业模式。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治理工程项目用地,要依法优先安排;对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的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鼓励和支持养殖企业、第三方社会服务机构开展粪污收集处理服务,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中心

(三)产业扶持措施

以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落实不同品种畜禽主产区产业化措施,引导我县畜禽养殖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及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和竞争力,加大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的支持力度,落实中央、省、市、县的畜牧生产奖励扶持及金融贴息贷款政策,促进全县畜禽生产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四)科技措施

加大实用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力度,重点支持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优质畜禽杂交组合与配套系选育、畜禽性能测定与遗传评估,以及规模化畜禽养殖疫病综合防控措施、废弃物资源利用与粪污处理设施、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场栏舍设计、自动化通风控温、减除臭气等项目,提高全县畜牧生产科技应用水平。